最近很多北鼻们在搜寻关于保险合同的诉讼时效的解答,今天娜编为大家整理8条解答来给大家详细解析! 有87%老师认为保险合同的诉讼时效(保险合同纠纷诉讼时效)值得一读!
8条解答1.诉讼时效依据时间的长短和适用范围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这表明,我国一般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二年。《民法通则》141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特殊时效可分为以下三种: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一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规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3.”其他还有如《担保法》中规定的“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等。
4.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5.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1.诉讼或者仲裁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决争议,保护其权益而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
2.法律规定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尽早行使权利,尽快解决当事人的纠纷。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几类特殊的争议,如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争议,保管合同中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3.由于合同的复杂性、地域性,因此,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
其他法律规定了特别时效的,依照其规定,如海商法规定的货运赔偿请求权的时效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当应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财产2113保险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5261保险利益但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4102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财产保险1653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内保险利益但发生保险事故时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人应当依法承担保险责任。
你好,保险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应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所规定的二年诉讼时效执行。
1.保险行业都采用“次日零时生效制”就是保险公司收到你的保险金后,当天晚上12点就开始生效了。这里要注意一点,所有跟疾病相关的保险产品,都有个叫“观察期”的东西,意思就是从保单生效那天开始算180天不同产品观察期可能不同,有的是90天、60天等等,如果在180天内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是不理赔的,只退还保费。
所以说疾病相关的保险产品真正管用的时候是观察期过后。意外型保险基本都没有观察期,今天付了钱,明天发生意外就是要赔了。
1.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物损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二年。如果碰到情况特别复杂短期内无法一揽子解决的,建议受害人可以分阶段起诉,这样既可以有效获得赔偿,又可以避免因诉讼时效过期而导致败诉之法律风险。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诉讼时效因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诉讼时效期间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
1.一般传统模式为扣款的次日凌晨生效,如果是MIT模式投保的,即时生效需要注意的,人寿,意外,意外医疗等没有等待期,疾病医疗类有等待期,一般为90天
1.李铁燕律师解答: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有关社会保险诉讼时效的相关法律问题。要求补办社保手续、补缴社保费是没有时效限制的。因为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社保手续、缴纳社保费是其法定的义务,用人单位不为职工办理社保手续、缴纳社保费违反的是国家强制性规定,不适用时效制度。
2.另外,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项:劳动者退休后,因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而发生的争议而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当受理。
3.可见因社保而发生的争议不受时效限制。因社保而发生的争议一般来说作为行政机关处理更恰当些,而行政机关处理可以肯定是不受时效限制。因而你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其责令用人单位补办社保手续、补缴社保费,并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处罚,若劳动监察部门不作为或乱作为,你可以劳动监察部门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