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俄乌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第20天,虽然俄军对基辅的包围圈已经大致成型,对部署在东乌的5万乌军也实现了分割包围。但是整体给人感觉就是俄军这次打得其实是非常憋屈,俄空突旅远程空中突袭战术屡屡出现各种问题,导致多次战斗虎头蛇尾甚至是翻车;俄军地面部队大范围机动穿插,装备故障遗弃比战损还要多;俄空天军直升机、先进战机被乌军防空火力频繁击落,被俄罗斯宣传丧失战斗力的乌空军也是屡屡起飞对俄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俄军这次损失不小
此外,俄军的装备优势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除了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和卡-52、米28等部分装备尚算先进之外,俄军阅兵式上那些让人看得腻味的先进武器在战场上均不见踪影。俄军此次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是由前苏联时期的老旧装备改装升级而来,甚至部分都没有升级。
最后,俄军耗巨资的军改效果不显,未能体现出一个军事强国应有的碾压性快速解决战斗的能力。这已经持续了近20天的战斗给人感觉就是俄军使用冷战时期的武器与同样使用冷战时期武器的乌军进行了一场冷战甚至是二战级别的战斗。可以说这场战争也许最终结果能够达到俄罗斯的预期,但是俄军从开启全面军改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却连及格分都拿不到。那么这次俄乌战争,俄军的“营战术群”为什么没能显现应有的威力,我们又能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呢?
被乌军袭击的俄军122毫米火箭炮群
教训一:军改没有中间路线,没钱就不要搞军改
2008年俄格冲突后,俄军深感冷战时期的军队编制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于是俄军参考美军的做法开始了军改,刚开始搞的也是和美军类似的师改旅。但是很快发现缺钱,俄军难以在师改旅这条路上走下去。最终俄军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历次局部冲突中的经验教训,推出了“营级战斗群”这个特殊的合成作战编制(也是就是俄罗斯特色的折中路线)。
美国情报机构称,俄军现有约160个“营战斗群”,并在这次俄乌战争动用了其中的120个。但是正如本文开头写的那样,在这次俄乌战争中俄军并未体现出一个军改后的军事强国应有的碾压性快速解决战斗的能力,这其实是与俄军改面临的困境有关系。是什么困境呢?简单点讲就是没钱。
俄军的“营战术群”作为合成化部队,相当于一个高度浓缩的旅,里面除了1个传统的机械化步兵营,通常还编有1个坦克连,1个侦察连,2个152毫米大口径自行火炮连,1个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连,2个防空连。再加上相应的电子、后勤、通信等单位。总兵力约为1200人,比传统的陆军营人数多30%以上。而且理论上营战斗群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组合成更高一级的旅级,甚至是集团军级的战斗单位。
也因此,俄军的“营战术群”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哪怕是“营战术群”的步兵,也需要能熟练操作多种轻武器。再加上俄军的“营战术群”本身人员就要比标准的营多30%的人,因此对于高素质的士官的数量要求也更高(俄军义务兵服役只有一年,懂的都懂)。
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士兵
这意味着“营战术群”的人员薪资、还有就是吃穿住等费用会大幅增加,当然这对于俄罗斯来说问题倒不大,真正让俄军承受不住的还是新装备的采购和日常的训练费用。营战斗群的各类武器装备尤其是重装备的数量比同级别普通营级单位更多,性能要求也更高,自然要花费更多的采购费用,不过这一条俄罗斯倒是通过取巧的方式解决了,那就是大量升级放在仓库的前苏联时期的武器装备。
俄军启用了大量放在仓库里的前苏联时期的旧武器
但是人员的训练费用这一块就无法取巧了,营战斗群要求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多种武器的使用,因此日常的实弹训练只会更多,但是坦克炮、大口径火炮、火箭炮,以及各类精确制导弹药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这些的消耗是俄军承受不起的。
可以说,俄军的“营战斗群”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俄军缺钱又缺高素质士官人数不足的现实,以一个传统旅的作战力量全力保障一个营,尽量将高素质人才集中使用,以形成拳头突击力量。也因此,俄军虽然组建了多达160个所谓的“营战术群”,但是有消息称真正能够达到俄军军改标准的只有10个,余下150个都只是花架子。而且就是这10个“营战术群”也没能做到常设,依然是临时抽调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有需要时,才从俄罗斯军区内抽调不同军兵种的士兵和武器装备,类似于体育领域篮球和足球项目的国家队。日常训练都不在一起,自然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默契,更不要说达到如臂指使的程度。再加上俄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先天劣势,俄军的“营战术群”虽然说能够在阵地战中击败规模超过自己的敌方单位,但是一旦是在遭遇战中碰到规模超过自己的敌方单位,哪怕对方的装备技术水平稍逊一筹,缺乏现代化炮兵信息化系统的俄军“营战术群”由于无法充分利用己方的火力优势,因此很大概率就打不过了。
开进中的俄军炮兵部队
其实俄军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如果把这10个“营战术群”弄成常设,那就意味着会有10个传统旅瘫痪(精锐都被抽调了能不瘫么)。再加上俄军这次动用的总兵力其实是要大大少于乌军,这导致俄军在对乌军进行高速穿插、分割包围的过程中遇到乌军较大规模兵力的几率非常高,直接上“营战术群”就是送菜。所以俄军在俄乌战争中是把这10个“营战术群”还到原来的编制中再投入战斗中的。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缺钱造成的,所以军改虽然香,但真不是随便来个阿猫阿狗就能搞成功的。
相对而言,我军合成营在这方面做得就比俄罗斯好很多。繁荣强劲的经济和先进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让我军的合成化改革并不存在俄军那样的缺钱、缺人和缺技术的问题,全军的合成化改革非常彻底。军改后的我军作战能力自然是超强,在2018年的“东方”-2018演习上,我军参演的一个数字化合成营在地形不熟悉,兵员不占优的情况下干脆利落地歼灭了俄军一个摩步团,惊呆了现场观摩的俄军高层的下巴。
在“东方”-2018演习上大放异彩的我军合成化部队
教训二:合成化部队先进装备不能少
合成化部队战斗力强,能够越级作战、以少胜多的前提有哪些呢?训练有素的高素质士兵算一个,高度的信息化能力算一个,还另一个就是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俄军的“营战术群”在这方面非常匮乏。阅兵式上的常客,T-14主战坦克,T-90AM主战坦克、T-15重型步兵战车、回旋镖轮式装甲车和2S35“联盟”自行榴弹炮等俄军最先进的装备都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俄军这次投入战斗的坦克最先进的也就是T-90A和T80BVM,像比乌军的T-64BV和T-64BM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冷战时间研制BMP-2和BMP -3步兵战车在乌军反装甲火力面前也与脆皮无异。
被俄军遗弃的T-80BVM
飞炮塔的俄军BMP -3步战车
而在重要的支援火力方面,俄军“营战术群”本来该全部装备自行榴弹炮,但是在老旧的2S1型122毫米自行火炮大量退役之后,原本用来填补空缺的“莲花”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却没能大量服役,至于卡车炮就更不用提了,虽然参加过去年的阅兵式,但依然处于原型阶段,结果这次俄军不得不把仓库里的D-30牵引式122毫米榴弹炮拿来来凑数。
被摧毁的俄军D-30牵引式榴弹炮
反观我军在合成化部队的装备上,摒弃了俄军那种拿旧装备简单升级凑数的做法,包括99A主战坦克、96A主战坦克、15式轻坦、08式轮式步兵战车、09式突击炮、1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122毫米和155毫米卡车炮、300/370远火和红箭-10重型反坦克导弹等一大批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装备到我军合成化部队里。
中国重型合成营
教训三:信息化一定不能少,因为这是合成化的灵魂
合成化部队的信息化能力也就是“C4ISR系统”非常重要,重要性在合成化部队的几个核心要素里排第一。“C4ISR系统”,“C4”代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I”代表情报;“S”代表电子监视;“R”代表侦察。C4ISR意为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是兵力的倍增器。
俄军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于中美两国还相当原始,相应的装备也比较少,简单来说,上面提到的俄军10个达标的“营战术群”就装备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装备,但是这些信息化装备却是一整个旅的。也就是说俄军一个旅级单位的信息化装备可能还没有中国一个合成营的信息化装备多。
我军中型合成营的部分信息化装备
这些信息化装备如果集中到俄军的“营战术群”里使用还好,但是这次俄乌战争,俄军的这10个“营战术群”的信息化装备却随着“营战术群”的归建被分散到了更加庞大的部队中去,俄军本来就不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再次被大幅稀释,自然也就起不了太大作用。
俄军的卡-52拥有不错的信息化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军在开战之初的远程奔袭乌克兰安东诺夫机场的那场战斗。这场堪称跌宕起伏的战斗之所以中途差点被乌军翻盘,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先锋部队与后续空降军之间的情报共享出现了问题,简而言之,俄军的信息化能力太弱。
正所谓“谋定而后动”!我军的合成化军改并没有去和俄罗斯争个先后,而是在借鉴了美俄两国军改的优缺点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反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过即便如此,这次俄乌战争俄军的表现对于我军而言依然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相信吸取了俄军这次的经验教训,我军的合成化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