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不断升级,大量乌克兰难民抵达法国,想要通过英吉利海峡投靠在英国的亲人。
然而,英国政府却是拒绝难民的入境请求,要求难民必须先在法国使馆提交签证申请,之后才能入境。
法国政府痛批昔日的欧盟同伴,声称:英国的做法“太不人道”。
似乎,法国希望脱欧的英国能给渴望入欧的乌克兰留点好印象。
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大不列颠岛孤悬大海,隔着英吉利海峡遥望欧洲大陆。
今年,为了加入欧盟,乌克兰甚至主动挑衅俄罗斯,最终引得战火烧身。
但是,欧盟的官员却透露:不太可能给予乌克兰作为欧盟候选国的地位。
欧盟似乎成了一座“围城”:一边是拼命脱离的英吉利,一边是挤破头也要进去的乌克兰,而两者的境遇却是云泥之别。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拼命“脱欧”,乌克兰又要竭力“入欧”呢?
(英国脱欧)
一、英国脱欧:根源在于英国与欧盟观念相悖
俄乌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约翰逊在议会上强调:
“英国国家主权不可分割,要避免与欧盟在俄乌问题上意外同步。”
事实上,约翰逊所强调的主权问题正是英国与欧盟“分手”的诱因。
尽管同属于欧洲,但是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分歧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历史上,英国曾是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
在政治体制上,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
因此,在英国看来,国家主权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安全和维护英国的繁荣,“小我”更重要。
而欧洲大陆国家则认为,主权的真正意义是实现整个欧洲的统一,“大我”才是王道。
因此,英国认为欧盟这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庞然大物会破坏其国家主权,而欧洲大陆国家则认为共同体有助于促进整个欧洲的合作与发展。
约翰逊害怕英国与欧盟在俄乌问题上保持过于一致的步调,正是因为他认为这会“侵蚀国家主权”。
在欧洲一体化的早期,英国工党领袖理查德·艾德礼认为:在西欧建立超国家权力是不现实的,这既不符合常识,又不遵循传统。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想法从上个世纪持续至今。
除了约翰逊所提及的“国家主权不可分割”,英国还强调议会主权至高无上。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英国议会迅速组织讨论,直接决定紧随美国的脚步,对俄罗斯展开制裁。
(英美发表制裁俄罗斯的联合声明)
而欧盟则是在各个成员国的领导人交换意见、经过协商之后,才慎重地做出了跟随美国的决定。
这一事件反映出两者对主权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两者在观念上有着天然的差别。
一方面,英国议会主权观念认为,英国议会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任何议会通过的法律在英国具有最高效力。
另一方面,欧盟法“最高效力”原则意味着欧盟法优于任一成员国的国内立法。
实际上,民主国家议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像英国议会这样“可以就任何问题通过任何法律”的国家屈指可数。
英国议会在国内享有最高权力,使得英国的议会主权观念比其他任何欧洲国家都要强烈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加入欧盟之后,英国议会与欧盟在国家权力上的分歧和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使得英国“脱欧”。
(欧盟会议)
早在2011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欧洲联盟法令》,这一法令不仅重申了英国议会主权至上原则,还在法律上解释了英国国内法大于欧盟法。
虽然《欧洲联盟法令》在形式上宣判了英国议会立法权的至高无上,但是它是无法根除英国国内法与欧盟法之间深层次的矛盾的,它更像英国议会找回颜面和自我安慰之举。
在实践中,英国国内法处处受到欧盟法的制约,欧盟法超越英国国内法逐渐成为常态。
这引起了保守的英国公民的强烈不满——国内“脱欧”的声浪渐高,最终使得“脱欧”成为现实。
除去观念上的差异,英国所奉行的“利己的现实主义原则”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都使得自己与欧盟貌合神离,格格不入的双方只能“分手”。
二、英国脱欧:“利己的现实主义原则”和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观
早在19世纪,英国帕麦斯顿勋爵曾道出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帕麦斯顿勋爵)
现实主义原则使得英国的外交手腕灵活多变、反复无常。
如同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在今年年初所说的那样:“知所进退,往往能够更好地保住自己的利益”。
由此观之,英国加入欧盟与退出欧盟的决策,并非是因为英国与其他成员国志同道合或者关系破碎,而是因为英国与欧盟始终都未心意相通。
英国“脱欧”正是其遵循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攫取现实利益之举的表现。
上世纪60年代,法国、德国等六国合作加深,直接导致英国插手欧洲事务的能力大打折扣。对此,英国不得不调整“隔岸观火”式的孤立主义对欧政策。
选择加入欧洲共同体是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无奈之举。
对英国来说,要低下高贵的头颅挤进由法德主导的欧洲联合体系是十分艰难的。
但是在现实主义外交风格影响下,英国又无力抗拒低成本进入欧洲单一市场和维持欧洲影响力这两块“大肥肉”。
因此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并非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体现,而是完全出于现实利益的抉择。
其实,英国始终把自己与美国的关系放在战略优先地位,而英欧关系却处于边缘地带。
欧洲大陆对于英国而言就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清楚地洞悉到了英国的如意算盘,他称英国人对待欧洲无论是态度上还是政策制定上都不是诚心实意的。
事实也证明,欧盟在遭受重大困难时,英国往往会选择趋利避害、逃避责任,而不是有难同当、抱团取暖。
英国人所奉行的“现实主义原则”使得他们对欧盟并没有归属感,欧盟在英国眼里更像是一个“取款机”,当欧盟影响力大不如前后,“脱欧”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此外,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造就了英国极其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英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指数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2015年发布的“全球化指数”,在全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60个经济体中,英国的经济开放指数排名第8位。
(欧债危机)
然而,“欧债危机”的爆发导致英国遭受到异常严重的经济损失,英国面临重大的金融危机。
英国伦敦一直是世界金融舞台的中心,“欧债危机”的爆发重创了英国银行业整体的诚信指数。
增加了银行违约的风险隐患,大部分英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和投资大幅度缩水。
英国金融行业损失惨重,英国对欧元区国家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充满怀疑和不满,“脱欧”的想法不断加深。
除去政治经济上的因素,近七千万普通英国人内心深处的羁绊是促成“脱欧”的关键。
三、英国脱欧:岛国心理与“例外主义”
英国人的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岛国心理”——英国孤悬海外,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
长期生活在大不列颠群岛的英国人不自觉地形成了以不安全感为核心的岛国心理。
英国的岛国心理是深受历史因素影响的:一方面,英国屡次卷入包括英西战争、英荷战争以及一战、二战在内的诸多重要战争之中。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位置)
对英国来说,战争既是它登上世界权力之巅的重要台阶,也是消耗其国力、迫使它走下权力神坛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英国“岛国心理”也与欧洲国家民主制度建立时间的早晚有关。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德意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极端思想在欧陆横行霸道。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恐怖的极权统治方式和灭绝犹太人政策尚且历历在目,英国人自然对欧洲大陆国家抱有偏见和恐惧心理。
英国社会十分担忧英国被“凶残”的欧陆同化。
当俄乌战争爆发后,英国人认为“欧盟有可能出兵乌克兰”、“欧盟前景黯淡”,甚至“想起了二战的惨状”。
英国特色的岛国心理还体现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英国一直游离于欧盟统一货币欧元之外。
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英国人同意“弃用英镑会降低民族认同感”的观点。
英国的岛国心理是英国脱欧的心理基础,其核心是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表现为英国人对欧盟的高度不信任。
在这种岛国心理影响下,英国与欧盟的互动表现出“若即若离”的特征——它既不想过多地介入欧洲事务,又不甘愿失去对欧洲事务的传统影响力。
除岛国心理外,“英国脱欧”还受到例外主义欧洲观的影响。
“例外”二字单单从字面上理解,体现的是差异性和独特性,意思是由于“我”具备了某些特性。
从而与不具备这些特性的“你”有所不同并且相互区别,因此“你”必须受到一些规范和制度的制约,而“我”则不需要。
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曾发表讲话,他在讲话结束时说到:“在过去,罗马人只要说‘我是罗马人’就可以免遭别人轻视。英国人也一样,无论在哪里都会感到自信,英国的呵护和强大将保证英国人免遭非难。”
(庆祝脱欧的英国民众)
以自豪感为核心的例外主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与共同体的互动,导致英国在共同体中常常扮演唯利是图的角色——它认为凭借自己高贵的身份在欧盟享受优惠和特殊政策是理所应当的。
英国拒绝使用欧元不仅是岛国心理作用的结果,也深受例外主义观念影响——英镑需要与众不同。
例外主义观念可以说是英国脱欧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这种自豪感与自负感糅合掺杂的“帝国情结。”
使得英国在看待和处理欧洲事务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带有“高人一等”的姿态,并最终导致双方矛盾深化,英国“脱欧”。
英国拼命逃出了欧盟,乌克兰为什么要拼命地加入欧盟呢?
四、乌克兰入欧:核武器尽数销毁,欧洲一体化防务益处多多
90年代初,乌克兰独立后就宣布要走上回归欧洲的道路。
希望通过欧盟的平台加入西方文明家庭并得到欧洲的保护,获得文明力量从而摆脱俄罗斯的控制。
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采取亲西方疏离俄罗斯的政策,他谈到“乌克兰是未来新的欧洲国家,乌克兰应该成为欧洲大家庭中,享有平等权利的国家”。
为融入西方,乌克兰不惜自废武功——签署《关于拆除乌克兰境内核武器协定》,承诺在七年内将核武尽数销毁。
(乌克兰自毁武器)
自此,欧盟消除安全上的顾虑,开始关注乌克兰西进的进程。
乌克兰对于欧盟的欧洲防务一体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乌克兰来说,只要能成功加入欧盟。
就将获得足够的军事庇护,还能借助欧洲防务一体化来发展国防工业,获取经济效益。
欧盟在“圣·马洛声明”中明确提出,欧洲的自主防务体系必须包括“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欧洲国防工业与科技基础”。
欧洲的国防工业水平不仅决定了欧洲自主防务能力建设的上限,亦是欧盟成员国摆脱对北约、美国军事依赖的关键。
这对于国防工业每况愈下的乌克兰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欧洲国防工业的改革与升级将为其成员国带去可观的经济效益。
国防工业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欧洲的军事工业企业凭借突出科研优势占据了全球市场中的一席之地。
最新一期的统计显示,全球前100名军工企业中,有29家欧盟企业入榜。
国防工业作为高科技附加值的工业领域,利润率极为可观,是政府眼中重要的经济问题。
根据欧洲防务局研究数据显示,欧盟国防工业支出每削减1亿欧元。
欧盟GDP将随之减少1.5亿欧元,税收将减少4000万欧元,成员国社会就业岗位将减少2870个。
所以,对于乌克兰来说,加入欧盟不仅能获得军事庇护,还能与其他成员国共享欧洲的繁荣经济。
欧盟还致力于建立共同军队,这意味着欧盟可以对防务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通过共同军队、统一防务预算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而且,一旦欧盟建立起统一的军事装备采购局,欧洲将成为全球国防工业市场的重要买方。
可以凭借手中的军火采购合同获得更大的博弈权力和市场话语权。
乌克兰的地位也将跟着欧盟的强大而水涨船高。
此外,当前的欧盟国防研发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大片的合作空白领域意味着成员国有潜力通过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乌克兰曾是苏联的弹药库,拥有着大量的军事人才,加入欧盟就能以此入手恢复经济。
(乌克兰景象)
无论是军事能力的协调互补或国防工业的专门化生产,成员国之间深化合作的每一小步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仅仅依靠欧洲防务一体化提升经济效益是远远不够的,经济潜力深厚的欧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于乌克兰来说诱惑极大。
五、乌克兰入欧:国内政客难堪大任,欧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助力经济
独立后,乌克兰一方面由于中断了与苏联各共和国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又处于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国民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构建市场经济体制、重建国民经济体系和调整经济结构是乌克兰面临的主要任务。
虽然按西方模式建立了市场的基本框架,但乌克兰的经济转型并不成功。
独立了30多年,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1990年前的水平。
这就导致选民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和激进化。在过去的几年中,乌克兰没有一个政客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取得积极的平衡。
而且,根据民主倡议基金会的一项研究,只有四分之一的乌克兰人说他信任管理自己国家的人。
乌克兰西部民众迫切希望加入欧盟,接受西方先进文明的管制。
西乌克兰部在历史上属于“天主教圈”,对西方文明天然熟悉和亲近。
欧盟也认为乌克兰属于近水楼台,地理上符合欧盟东扩的要求,在其境内有大量民众对西方文明持欢迎和接受态度。
欧盟峰会通过《欧盟对乌克兰共同政策》,明确欧盟对乌克兰的政策。
认为欧乌关系对于欧洲和平和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帮助乌克兰实现民主转型。
欧盟非常希望将乌克兰纳入天主教文化圈,从而阻止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文明影响,彻底剥离东正教的世界。
为了能从政治上拿下乌克兰,欧盟决定先从经济上俘获乌克兰的心。
在乌克兰独立之初,欧盟就向乌提供3亿真金白银的美元,帮助乌克兰改革经济体制。
尤先科执政时期,乌克兰对外政策完全“一边倒”向西方,在加入欧盟上更加积极。
制定加入欧盟的“三步走”战略,并且得到欧盟积极回应。
此后,欧盟发布了新的全球贸易战——欧盟将与拥有较大潜在市场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促进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这一政策将致力于促进欧盟就业、提高消费者福利和经济增长服务。
经济疲软的乌克兰对这一战略垂涎不已,迫切想要曾为其中的一员。
此外,欧盟对金融风险的管控能力也是乌克兰单单一国难以达到的。
加入欧盟就意味着成员国共担风险,受到影响最大自然是德、法这些大国。
相比之下,乌克兰所受的冲击将会微乎其微。
如果冲击过于严重,乌克兰甚至可以直接从德、法之流的大国直接拿钱,这就是欧盟的援助政策。
2016年,欧盟推出加强版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支持乌克兰按照欧盟标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推动与乌克兰建立自贸区,扩大对乌财政援助等合作。
乌克兰的心早已飞向了欧盟,因此挤破头也要加入欧盟的举动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英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国家,其政治制度、外交风格和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英国是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在英国政治体系中的至尊地位是毋容置疑的,议会既是英国国内最高立法机构,又掌握更迭政府的实际权力。
(庆祝脱欧的英国民众)
可以说,议会是英国权力的基础,议会主权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英国在对外政策上长期奉行现实主义外交原则,在内政上则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外交风格表明,英国“脱欧”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可能仅仅出于攫取现实利益的考虑。
英国格外重视对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保护,而“欧债危机”后欧盟加强对成员国的财政监督政策,无疑违背了英国一直坚守的贸易自由和财政自由原则。
这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英国实际上并非欧盟的铁杆伙伴,而更像是穷途末路的投机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最终使得英国通过一场全民公投脱离欧洲联盟,远离了“围城”。
“围城”之外的乌克兰在独立之初就面临着深重的危机。
西乌克兰希望通过建立乌克兰-欧盟自贸区实现乌欧经济一体化,最终使乌克兰加入欧盟;东乌克兰则担心遭受经济损失、政治打压和语言文化歧视,对乌欧经济一体化持谨慎态度。
乌克兰独立不到30多年间,竟然有20多位总理轮流当政,政府效率低下,朝令夕改。
贪污腐败任意横行,投资环境难有好转。
乌克兰独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掌握在少数几个寡头手中。
寡头们或在幕后操纵议会和总统选举,或直接参与竞选,自上而下的腐败已经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
由于缺乏明确的国内和外交政策,以及政治精英们不断改变的路线。
乌克兰已经习惯性的依靠外部力量干预国家内部事务,乌克兰寄希望于加入欧盟而稳定政局。
对于乌克兰来说,加入欧盟似乎迎来的是“海阔天空”,但是,如今的现状却是表明:欧盟“出尔反尔”,无意接纳乌克兰。
一时间,乌克兰外被欧美抛弃,内陷战争泥潭,进退维谷,尽显尴尬。
参考资料:
《政治文化视角下英国脱欧的原因与影响探析》 邹积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英国脱欧:破局但绝非终局》 王楚天 光明日报
《国家身份、国内政治与地缘博弈——乌克兰地区一体化政策探析》 王志 西安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外媒:欧盟官员透露不太可能给予乌克兰候选国地位》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