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联盟理论看乌克兰危机
从联盟理论看乌克兰危机
自从2月下旬俄罗斯正式介入乌克兰东部局势,继而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两国间的冲突全面升级,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危机高度关注,乌克兰与北约组织的关系、中俄关系、美欧关系等也受到了新一轮的检验。
乌克兰雄心勃勃加入北约,而北约内部,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虽然呈现高度团结,但是分歧也若隐若现。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平衡乌克兰危机的历史经纬、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等方面的考虑,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在战争的纷扰之下,我们不禁要问,国际关系理论是否有助于我们厘清和理解这次危机中各主要国家之间的互动?在此,让我们基于现有的联盟理论就当前乌克兰与北约的关系、中俄关系、美欧关系等所面临的复杂局面稍作梳理。
国家之间采取联盟行动的动机是获得安全利益,即通过结成更紧密的关系来制衡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国家。一般较弱的国家会采取联盟行动来制衡较强的国家,以此来保持独立性。国家的联盟行为总是有一定的权衡。对于大国来说,与另一大国结盟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会牺牲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大国如果和小国结盟,虽然会因为可能卷入小国的争端而减少安全感,但也因为能影响小国的行为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性。不管实力强还是弱,一个国家在联盟安排里总会面临着两样风险,一是可能会被抛弃,二是可能会被卷入跟自身利益不相符的战争。这两种风险常常影响联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别的国家的互动。
从这些理论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审视乌克兰危机的历史经纬。北约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宣言第23条作出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将成为北约成员国的表态。多年来,美国等北约成员国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关系不断推进。虽然乌克兰尚未成为北约成员国,但美国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已经可以被看作是准盟友。乌克兰希望加入北约来获得更大的安全,却低估了它这样的联盟行动会让其卷入北约与俄罗斯的地缘对垒,反而让自己更不安全。为了表明其加入北约的决心,乌克兰于2019年2月把加入北约和欧盟写入宪法。北约为了获得更大的自主性,也为了维持自身成员对集团的忠心,防止它们担心被抛弃,则一直强调其支持乌克兰有权不受外部干预地决定自己未来和对外政策路线。一直到2021年布鲁塞尔峰会,北约还在其公报中重申布加勒斯特宣言关于乌克兰的表态,并重申1949年《华盛顿条约》第10条的“门户开放政策”,强调北约的扩张不容其他国家置喙。问题是,对于俄罗斯而言,北约不是它自己所言的一个防御性的联盟,北约和乌克兰对彼此越忠心,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安全困境就越严重。北约迄今已完成五轮东扩,让俄罗斯的不安全感有增无减,乌克兰是其最后屏障。由此观之,乌克兰危机本质上是乌克兰与北约的联盟行为引发它们与俄罗斯之间安全困境的结果。然而,北约与乌克兰毕竟还不是条约同盟,北约还是极力避免因乌克兰危机而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战争。因此美国拒绝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护,拒绝设立禁飞区,拒绝波兰关于向美国提供米格-29战机并移交乌克兰的提议,但决定向波兰部署“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可以说,乌克兰和北约之间的准联盟关系给乌克兰提供的安全保障是有限度的,其结果是乌克兰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抛弃。北约从向乌克兰承诺能成为成员国到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对乌克兰始乱终弃,可以说信誉和道德地位都是要受到国际社会质疑的。
关于中俄关系,正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所言,它“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更不受第三方干扰和挑拨”。中俄关系并非北约成员国之间的条约同盟关系,而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前不少外媒鼓噪中国在处理中俄关系时面临尴尬局面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本身就面临着己方的国际形象可能会因为对方的行动而受影响的风险。对中国来说,无论从威胁平衡还是从实力平衡的角度来看,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是合理的。在北约集团内,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是完整的同盟国关系。北约数十年来联盟队伍保持稳定并在冷战后五次东扩,一方面因为美国是头号强国,另一方面也因为非对称的联盟一般更稳定。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局势越来越明朗,北约内部很可能会呈现更大的分歧。欧盟国家将更愿意考虑俄罗斯的安全诉求,以避免欧洲大陆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战争是一个各国的政治底线相互激烈对撞、各国的动机与意图得到澄清、各国在欧洲安全格局重构中竞争发言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既要有战略韧性,又要保持警觉。
作者:吴澄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