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与之关联的各种因声誉考量形成的企业撤资、合作或业务暂停终止,所涉之广,人类社会迄今罕见。
同时,它也堪称拜登重整所谓西方民主联盟、导演的一场新冷战落地场景。
尽管有胁迫,有乌合,未必持续多久,最终也不可能打垮北极熊,但必须得说,中短期仍会重创多个层面。
更关键的,这一幕可能会引发寒蝉效应。未来,美或不排除将这模式重新组合,用于钳制不合它意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中国大陆。
绝非盲目揣测。
2月11日,俄尚未行动前,美国某机构就报告说,已评估一旦俄遭遇全球制裁,中国多大程度上帮它,并考虑制裁中国。
3月7日,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高级研究员马丁·乔曾帕撰文称,制裁俄的做法,“更多来自之前成功对付通讯巨头华为的剧本”。同时强调,新制裁为未来针对中国更为协同的惩罚奠定了基础。
3月9日,美国商务部发言人雷蒙多强调,若中企无视对俄制裁而继续提供禁止产品或服务,将对相关企业采取“毁灭性”行动。尽管后来改口,仍留下某种印象。
可以断言,针对俄罗斯的全面封锁,不过是一次新冷战的协同场景落地。而未来中国面临重大抉择,上述制裁不排除重新组合,变成针对我们的“套餐”。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全球霸主之无赖、之残酷、之毫无底线。
假如这一天真的到来,我们能扛过去么?中长期,我们又需要做些什么?
这里不涉战争、政治、宏观,更多侧重产业面。
先从我的感受说起。针对俄的封锁,可谓全面、系统、协同、迅速。从商贸、制造、航天、能源、设备、材料、技术、金融到文娱等,几乎覆盖完整的2B到2C领域。
其中,半导体业禁运,金融领域的swift中断,更是引发全球关注。
这几乎已近一种完整的“全球制裁操作系统”了。
面对钳制,若是小国,肯定直接休克。即便大国,若没有长期、系统的能力储备,或只着眼单点、局部应对,也很难化解危机。
俄罗斯应对有点被动。这里更多谈科技。当制裁、禁运案一轮又一轮时,普京3月2日签署总统令,给予俄互联网公司更多税收优惠,尤其覆盖移动端应用、数字解决方案。此外,对IT公司免征三年所得税和免监管检查,提供年利率不超过3% 项目贷款;8日,再签一揽子公民和商业主体支持。此外,还禁止出口许多电子设备。3月13日,也即今天,俄罗斯工贸部、数字发展部创建了“进口替代交易所”,由俄联邦副总理德米特里·切尔尼申科负责,旨在提供该国制造公司和客户之间的直接互动,并减轻企业行政负担。
你或许认为,俄罗斯IT实力弱,市场容量又小,跨国企业暂停业务不会损失多大。而这制裁与封锁,很难落地中国。
俄罗斯并不是多软的柿子。单就IT说,它在OS、数据库、芯片、AI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实力,要素完整。许多科技巨头背后创始人、技术大牛、投资人可都是俄裔,谷歌谢尔盖·布林即是。
因深受冷战压迫,俄罗斯安全意识、民族主义情绪一直浓烈。进口替代、自控思维很重。当然也闹过笑话。比如某国产数据库出来时说1年打败甲骨文,国产CPU出来时说5年打败英特尔。它当初设了个目标,即2024年,海外软件替代率90%以上。如今还有最后两年多。
此外,还有个微妙案例:俄罗斯是全球第一个公开测试中断现有互联网后也能靠本土互联网独立运行的大国。这是2019年的事。
显然,它的意识、行动,丝毫不弱。这可是地球上罕见的能自给自足的大国。但人口基数、区位、体制以长期以来适应冷战生成的畸形产业结构等决定了IT领域纵深能力。要素看似完整,很多应用首先落地军工与安全部门,缺乏真正的生态,要素间也没多少协同。
中国有相对优势。上述一套制裁想完整落地,很多会是笑话。
想想商业、消费、制造业(含IT制造)等领域,若封锁中国,会是什么结果。中国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600个工业门类,其中200多个门类外加中间品世界第一。封锁中国,跨国公司不但绝了庞大市场,供应链等于自宫。
也包括多个科技细分领域。中国在全球IT准系统、终端制造产业链、电商、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以及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层面,具有相当的能力。
比如PC/服务器、手机、消电、物联网终端等,全球第一。若戴尔、IBM们断供服务器,会有一定有影响,它们市占稳居前三,但浪潮、联想分列四、五,加上其他品牌,能填补很多;PC领域,联想高居出货榜首。苹果除了高端口碑、独立的体验、全球市占(22%),整体出货无法与整个安卓阵营中国军团比。小米去年一度超越苹果位居全球出货第二。雷军已喊出3年全球出货第一。
有的则可直接替代。PayPal、GooglePay、ApplePay海外很牛逼。但若封杀中国用户注册,不会有实质影响。中国人早就习惯支付宝与支付。且两者在海外国家与地区已落地。
云计算更不会有影响。谷歌云在中国无实质运营。AWS有一定声量,但市占可忽略。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才是本地生猛玩家。其中阿里云列中国、亚太市场第一,全球公有云领域一度第三。
通信领域同样。高通当初3G/4G可卡我们脖子。但5G周期,华为专利全球第一,主导着许多国际标准,同时还是全球电信设备龙头。
全球定位系统不用说了。北斗核心技术100%国产化,美国GPS全球覆盖高达98%,但根本无法扼住中国脖子。
不过,若拆解纵深,许多细分领域就要弱很多。比如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领域。至今我们不能完全突破微软们制约。而甲骨文若断供,短期影响更大:其数据库全球市占一半以上,且渗透中国绝大部分金融机构。不过,国产数据库蚂蚁Oceanbase、华为高斯、人大金仓也在渗透。鉴于数据安全、成本等考量,本地金融机构不太可能一直困守海外巨头。事实上,后者也很焦虑。你从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不断攻击中国的言论中能体会到。
至于另外两个领域,更是被动。
一是半导体行业。
从设备/材料、工具、设计、制造到封测,中国要素看似非常完整。其中设计企业一度近3000家。但实际上,设备、EDA、制造等环节都存在瓶颈。外界看代工弱,中芯似乎无法追赶台积电,其实,前两者才直接决定着设计、制造、封测的演进。
中兴、华为、中芯等都曾被卡脖子。华为案博弈背后,美国长臂管辖胁迫全球供应链之剧,堪称当代科技业最大耻部。至于英特尔、英伟达、AMD若断供,虽整体出货远不如ARM架构芯片,但X86、GPU影响巨大。事实上,几年来,它们早已“调控”中国:平头哥第一款产品流片后,英伟达一度就对阿里抬价。英特尔对华立场变化之大,亦相当罕见。去年之前甚至还操作了一把新疆话题。
二是金融与金融科技业。
这领域,外界最近谈论swift甚多。它不是支付、结算工具,而是报文系统。作为中立机构,中断一国服务,背后在于美国胁迫。以美元为核心的支付与结算系统,于Swift占比甚高。
我们当然有CIPS。但真正的成效,一赖于人民币国际化,二赖外部规模化网络效应。若只有有限几家用,很难持续。
央行和银联早就意识到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性。2004年,银联出海;2012年,央行组织开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这可是美国命门。10多年前,当银联想围绕人民币建立银行卡清算体系时,立刻引来美国和卡组织抵制。2010年,银联与Visa争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直接向WTO申诉、阻击。
2022年2月SWIFT数据显示,1月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全球支付列第四,位列美元、欧元、英镑之后。看似还可以,但前三者市占分别为39.92%、36.56%和6.30%,人民币只有3.2%。
这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供应链重镇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
当然,我们移动支付富有口碑,有望塑造数字时代的金融格局。
被视为“中国当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以及后来的支付,得益于电商、社交乃至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演进、早已成中国最高频的两大金融科技应用。
它们也已成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力之一。
其中,支付宝的路径值得关注。2015年,它通过“出海造船”模式,在中国香港、东南亚、南亚投资共建9个本地钱包。过去两年,在东南亚推出新的跨境数字支付解决方案,商家一次接入多国数字钱包,商户可直连,可谓一次出色的探索。
2015年,当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篮内第三大货币后,支付宝与蚂蚁集团的探索更是加快。2016年4月,在哥本哈根举办的Money2020大会上,蚂蚁率先披露一项“全球商户共享平台”计划,通过移动平台和大数据技术连接全球的餐饮、购物、娱乐和交通等服务,用户在境外一部手机可获取获得当地吃喝玩乐购便利。
截至目前,蚂蚁已向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区域输出移动支付技术、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安全科技、数据库等自研技术。
而腾讯则更多采取“两条路走路”模式:自己下场与直接投资。在马来、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获得支付牌照,或参投本地钱包。由于有社交口碑,同样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不过,挑战亦日益激烈。大流行以来,美国卡组织VISA将数字化上升为最高优先级战略,GooglePay、ApplePay、PayPal等美国支付巨头亦加大东南亚战略、投资布局,先发的蚂蚁支付宝、腾讯们,到了必须进一步强化的时刻。
要知道,东南亚可是中国双雄最为便利的全球化桥头堡。某种程度上,当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跳板。
所以,制裁与封锁俄罗斯的清单上,看似我们要素完整且多元,但就核心压力而言,半导体、以美元为核心的和结算系统仍无法真正突破。
这决定底层逻辑的技术与金融创新,确实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两大悲情点。
而两者融合的地带,也即金融科技,则属于诸多行业发展的关键牵引器。
不过,此刻却既有自豪,又有悲情。
自豪在于,这是中国最有可能实现超越的重大领域之一。悲情在于,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模糊、隐晦的认知迷雾弱化甚至扭曲了它的价值。
我对监管没任何异议。它正推动行业规范向前。只是想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清晰、明确、自信地释放出融合地带的创新活力。而不是割裂两大领域。过去一段,相关主体一会强调科技金融,一会强调金融科技,适应监管的背后,许多创新一度被延宕。
“协同”、“系统集成”、“整体观”、“场景融合”是这个周期高频的表达。它们背后有创新的范式在。
当代金融与科技已经很难真正分开。金融的实现必是技术,而核心技术,如果没有金融或泛金融场景实践,极难生成真正伟大的平台。金融代表了某种最高的安全、稳定、规范的标准。几年来,华尔街与硅谷之间,从互相嘲讽、激烈博弈、走向互相融合、交叉创新,验证了两大维度融合的未来。
面对未来潜在的制裁与封锁,金融科技正是化解悲情的核心抓手。因为,它会触动底层规则。
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很多人重新审视“去IOE”。多年前,阿里首度喊出时,更多出于对传统IT基础架构日益僵化的焦虑。那可是在线服务深化、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基础设施层面已出现诸多不适。不止成本难以堆叠(马云曾说再堆叠,阿里只能倒闭),很多场景,它无法化解海量数据脉冲与即时复杂计算、存储之间的矛盾了。
“去IOE”表面涉及IBM、甲骨文、EMC三家公司,但内在逻辑是解耦一种架构,而非批判或打击什么单一公司。事实上,IOE形态的架构,远不止这三家公司组合。很多同业都一样。只是我们如此称呼而已。
为什么再度感受到它的价值?
除了出于对未来潜在反制裁的心理,我们注意到,涉及“IOE”的场景,或者说,截至目前这一架构最稳固的地盘,至少在中国,恰恰更多集中在金融领域。
某种程度上,这一场景属于,技术、金融两大悲情持续生发的重镇。
到了打破传统架构、以本土自主研发、独立可控的技术要素重构并替代的时刻。
关于这一点,去年跟阿里云金融业与互联网业一号位刘伟光有关交流。此前他曾是蚂蚁金服金融云负责人。较早时曾服务于EMC、甲骨文。
他的一句话给我很大触动:“我们这批在中国落地了IOE。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亲手打碎它,代之以中国独立自主的架构。”
他还说,至于是不是阿里云的架构,那并不重要,因为,“去IOE”就是争夺中国科技业尤其金融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会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刚才提到国产数据库,除了原生于金融场景的蚂蚁Oceanbase,还有华为高斯、人大金仓等。当然,阿里云有更通用的产品,此外。它在服务器、存储领域,早已完整,去年云栖大会上的进展,业界为之瞩目。
你可能觉得,破除一种架构与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缺乏关联。我想说,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于这一场景核心基础层的缺失,正是我们在许多细分领域无法获得更高突破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始终认为,与金融领域相关的场景,会生成许多行业服务的底层能力,并沉淀为最高标准。很多时候,企业将资源投向高度同质化的前端,严重内卷,那是因为,很多行业的数字化已经到了深水区。
“深水区”既是最大的压力区,也是最大的创新渊薮。“去IOE”某种程度上就是金融业数字化的加速开放,势必会激发中国更多细分环节的加速创新。
更会消除未来中国面临的潜在封锁重大危机。一国金融业底层架构长期掌握在海外巨头手中,供应链与数据安全始终难以让人难以安心。
俄罗斯案例此刻引发对这一话题的思考,我想,绝非偶然。行业困扰、焦虑太久了。
但俄罗斯的、“去IOE”、金融科技话题背后,还有另外一重意义,那就是刚才提到的“协同”。
因为,针对俄的封锁,可谓全面、系统、协同的关键案例。尽管其中有胁迫,有乌合,但必须得说,这已近一种完整的“全球制裁操作系统”,称得上一种新“铁幕”。
俄罗斯的反应有些被动,不是因为单点的能力要素不够,它看上去挺完整,但除了每个点并不那么强大外,还有,它们之间长期以来也缺乏协同。当然,这个也跟俄罗斯产业结构、生态基础有关。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这种挑战,如果只是依靠刚性的反制裁法律,即便届时能调动诸多体制内外的战略资源,但若日常运作中没有协同的场景实践,一旦危机突现,临时聚合,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反封锁解决方案。
这其实算不上一个新话题。多年来,中国诸多行业门类之间,传统阵营与互联网阵营之间,互联网阵营内部,有太多藩篱、割裂、攻讦。背后原因,除了产业演进、认知突破,其实有较深的创新者窘境:若只固守自身的立场、空间,看不到交叉融合处的创新机遇,要么就直接复制、踏入对方地盘,要么发现一个细分机会大家蜂拥而上,同质化竞争,不但烧钱如流水,无法持续,还容易破坏透支整合土壤与生态。
这种内在诉求,正在生成新的趋势。那就是,我们同样欣喜地看到,具有基础设施能力的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动向越来越鲜明。当你意识到,日常生活中,那些多省/区交叉处通常不是混乱地带就是繁华的乐观,就能体会到这种动向将不止导向平台之间的创新,而会生成新的创新机制。这完全符合社会学里的“结构洞”理论。
面对未来潜在的重大挑战,一个能力要素丰富、完整、充满多样性的中国,固然在局部有一些容易被卡脖子的短板,但是,一旦我们的全要素协同起来,将有望创造更高的效率红利。
若再回到前面两大具体的挑战,即半导体、人民币国际化,看似局部的被动里,着实都是复杂的链条乃至系统竞争。我们必须靠全要素生产率,靠整个系统。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能在全球范围协同内外资源,建立人流、商流、资金流、数据流的节点、Hub,将众多要素纳入,假以数年,不排除会有重大的突破。
而其中区块链为核心的价值互联网或能发挥纵深的作用。截至目前,蚂蚁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同时,两年前,它已将组织升级为蚂蚁链,场景快速落地中。
所谓协同、系统、全要素,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身。就像中国着力构造“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一样,开放也同样是坚定的立场。你能看到,美国固然全面封锁俄罗斯,但实力卖力的区域,也就30多个国家,且大都是过往的拥趸。而全球还有更多区域国家与地区。
面对潜在的封锁与新铁幕,这种能力、视野、开放、格局、落地的中国,天生也是一种具有反制能力的操作系统。
我们保持着乐观。
不过,还是得说,一切仍很紧迫。
因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单点要素的能力、规模、市值、利润、全球化等,与美国科技企业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比如,就国际化收入说,美企平均35.9% 来自海外,其中数字科技行业国际收入占比最高,达55.86%。5大数字科技企业中,苹果、脸书、谷歌的国际收入占比均超一半,微软近半,亚马逊为27%。
中企近年也在加快走出去,但总体来处于初级阶段,国际收入占比很低。中国10大互联网公司,仅小米受益中国制造,国际承与美国巨头相当;其他9家,仅阿里、腾讯两家公布了国际收入。2020财年,两家国际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到10%。
还有被动的信号: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已放缓。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增速已从2018年的21%降至2020年的9.6%,虽仍位居全球第一,降幅也很明显。
留给我们的时间和机会窗口不多。除了企业自身要努力、聚焦,期待本地释放更多支持,认知更为理性。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