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以来,数千议员、官员、科学、文化精英以公开信等形式公开反战。
根据OVD-Info的数据,2月24日以来俄罗斯已经有近14000人在反战抗议活动中遭到拘留,此外还有多家独立新闻机构也被迫关闭。
导演安德烈(Andrei)在离开俄罗斯、登上航班前经历了惊险的一幕——
他在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被扣留,行李被搜查,一名官员查看了他在不同信息应用程式上的私人聊天记录:
“他拿走了我的手机,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滚动浏览所有内容。幸运的是,我删除了所有讨论我在Telegram和Signal上反战的聊天记录。”
安德烈·萨金塞夫是当今最具国际声望的俄罗斯导演,作品包括《回归》、《利维坦》等佳作:
有媒体认为:
许多俄罗斯商业、IT从业者等与海外商务接轨的专业人士想尽办法搭乘最后一班船离开俄罗斯,前往欧洲或其他国家。在本就已经严重的人才流失之下,此次战争驱使大量专业人士离俄而去,会对俄罗斯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一家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高级经理Anton称:‘高层’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起戒严令这件事,我随即把家人召集在一起,在周二订了第一架飞机,随机飞往一个我从未去过的国家。
由于几乎整个欧洲空域都对俄罗斯航班实行禁飞,前往以色列、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主要机场的航班已经连续几天售罄,希望从陆地边界进入欧洲的俄罗斯人则挤满了前往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长途巴士。
商务人士、电脑技术人员、媒体工作者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俄罗斯人才,不少立场上都亲西方或反普京的异见人士,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以至国内言论空间收窄,自然亦引起这部分人群外逃。
这些现象印证了卡内基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Andrei Kolesnikov的判断,他认为由于对未来的无望感将使该国将出现优质劳动力的外流,这种外流将意味着国家的衰落。这个国家没有非常大的人才库,俄罗斯就不能发展自己。
此次危机下,如果成千上万已经准备逃离的俄罗斯专业人才选择不回来,对俄罗斯的经济打击将是长期的。
……
1997年,登高救子、弑父主题的《小偷》轰动俄罗斯:
影片前半部分很精彩:
母亲巧遇英俊潇洒的军官,儿子多了一位父亲:
其实,这个家伙只是伪装成军人,试图以家庭为掩护,实施不可告人的目的:
XXX不也是以俄罗斯为代价,实现他的帝国梦想?
父亲这一意象堪比多多的《致太阳》:
偷盗打架,你鼓励我们勇敢;
你不自由,像一枚四海通用的钱!
登高救子:
可惜影片的后半部分失去了控制,陷入滥情的漩涡。
2003年,安德烈·萨金塞夫《回归》致敬《小偷》——
同样是登高救子和弑父主题,但却克制、隐忍,荣获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
登高救子:
救子失败隐喻传统的失败,俄罗斯需要注入新的文明:
2014年,《利维坦 》充分显示了萨金塞夫的才华:
个人感觉,这是《吗啡》(2008)之后最好的俄罗斯电影,可惜很多影迷根本就没看懂。
局限于表面的体制、宗教碾压个体,以及俄式强拆,未免有负导演的苦心孤诣——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扼杀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女主为何投奔怒海,否定自身和整个社会?
男孩对女主后妈出言不逊,男主一巴掌,结果还没出门,父子俩又毫无芥蒂地玩在
一起,女主的心在淌血:
男主、律师这两个老战友、好基友喝酒搂在一起掏心窝子,女主幽怨的眼神:
女主无数次独自醒来,无处话凄凉,毫无存在感的她试图在律师那里寻找慰藉。
偷情被捉,律师首先想到的是对朋友的愧疚,推开女主,实际上是把女主推向深渊:
女主无奈回家,主动向男主示好:
你不想再要个孩子吗?
试图以亲生孩子挽回男主的心。
男主拒绝,早上醒来一时兴起又婚内强奸,根本无视女主的感受:
男孩哭喊着让女主滚出去,男主紧紧抱住的是孩子,孩子,投向女主的眼神恶意满满:
女主无血可滴.大海成了最冰冷也最柔软的怀抱。
眼底的海洋巨兽象征吞噬她的男权社会、利维坦 :
对女主始乱终弃的莫斯科律师,因拆迁被判刑的男主,对女主恶言相向的孩子,都是“杀死”女主的凶手。
影片含蓄而又犀利,令人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