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丨“刁民”
2012年,北京十一中照例新生开学军训。
14、15岁的孩子换上统一的高中校服,挥汗淋漓…
“向左转,向右转,稍息…”
烈日下,跟随教官的指令,学生们的动作整(参)齐(差)划(不)一(齐)…
“军训就是为了培养你们的规矩意识,队伍中说不能擦汗就不能擦汗!”
晚上,历史老师李亮开年级大会,慷慨陈词,告诫新生守规矩。
这些流程,相信只要经历过校园生活的学生都不会陌生…
届届如此,年年如此,学生老师都习以为常。
但,偏偏有“刁民”跳出来抬杠。
散会后,新生周子其堵住李老师提问:老师,洛克说“趋乐避苦是人性”,您对这点怎么看?
李老师回:天生的。
周子其:天生的是吧,那么公共意志和人性相违背呢?我该遵从谁的看法?
一顿疯狂输出后,周子其又问:趋乐避苦是人性,那是否意味着,军训过程中我可以坐下来擦擦汗?
坑在这等着呢!
面对思维缜密,能言善辩的学生,李老师战术性喝水。
网友弹幕:这位同学多少有点社牛在身上…
跟老师当众辩论,只是周同学“刁民属性”较低的展现。
刚开学不久,周子其向校长李希贵,送了两份信:
一封讨论军训,一封讨论爱情。
关于军训,周子其写了一封万言书,论证中学军训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
不仅如此,他和同学设计了一整套高一军训课程体系。
李校长在某次大会上,当众点名周子其及其同伴,并且私下约见了这帮同学。
记大过?教育批评?
NONONO。
李校长说:你们提的建议,我们开会研究了一上午啊…
最终结果,学校取消初中军训,高中军训缩短了2天。
关于爱情,他针对学生管理手册其中一条规定:男女交往不当,影响不良者,记大过。
“什么叫交往不当?什么叫影响不良?”
他驳斥这条规定,不同老师不同学生看法不同,这会造成自由裁量度过大。
没毛病。
一上高中“刺头学生”周子其,频繁给领导老师提出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困惑,对于校园规则的不同见解。
不盲从不附和,他有缜密的思考逻辑,有旁征博引的开阔思维。
挑战权威,他不是为了冒犯长者,不是为了意气用事。
相反,他有理有据有节,甚至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调研。
镜头外的摄像,禁不住调侃他是“刁民”。
周子其大笑一声,欣然接受。
那年,周子其15岁。
贰丨颠覆
纪录片《真实生长》2月24日上线腾讯视频。
2012年到2020年,8年时间里导演张琳率领团队,从北京十一中挑选了三位学生作为主要跟拍对象。
非典型学霸周子其、不走寻常路的陈楚乔、“乖乖女”李文婷…
近1000小时的故事素材,15岁少年从高一到大学毕业的8年。
导演张琳用“震撼”,概括她跟拍了8年的少年:(当时)作为一个硕士毕业还工作了两年的人,我看到这么一群小朋友,感觉自己这大学跟白上了一样。
网友盛赞:新奇、震撼、叹服,新奇于我国高中素质教育改革已发展到如此程度,震撼于十五六岁少年们的思想之深刻、表达之透彻。
乌鸦刷完同样感到“震撼”,因为你几乎很难在别处,看到如此鲜活且有少年气的高中生。
印象中,中国的高中生总是背负着“一分干掉一千人”的巨大高考压力…
埋头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题海中,循规蹈矩、千篇一律且压抑。
周子其是例外,亦或者说北京十一中是例外。
2011年,北京十一中被确定为国家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
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取消班主任,采用导师制,学生没有固定教室,走班上课…
也就是说,每个同学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时间…
老师将办公室直接搬进课堂…
热爱文学的学生,脱掉校服在鲁迅主题教室内,与老师大声激辩何为“自我”…
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交锋随时在上演。
师生辩论赛,“高中文理分科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老师和学生唇枪舌战,结果老师悻悻而归,当场认输…
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表。
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高达300门,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200多个…
从被老师压着学习,到自己选课180°大转弯的“放羊式”教育。
你能看到学生没大没小,亲热地叫校长“贵哥” “贵叔”…
或是,学生带着巨型人形玩偶,敲开校长室的门,像拜托朋友一样拜托校长,帮忙录制宣传视频…
又或是,学生、老师年级主任、校长,不分年龄不分身份,泼水节玩成一片…
你甚至可以看到,周子其和其他学生,用老师的电脑玩DOTA(网络游戏)、点外卖等等不可思议的名场面…
刚上高一的陈楚乔说:我知道会管得松,但没想到这么松。
山西转学过来的李文婷更不习惯。
她从一个成绩退步会被老师说哭的高压环境中,到全靠自觉的学校中,一脸愕然。
自由、平等、开放。
在高考高压线下尽可能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发展。
像周子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大学课程;陈楚乔参加写作课,慢慢找到属于她的文艺创作之路;只会埋头苦学的李文婷,开始参加舞蹈社,穿上高跟鞋学跳女团舞…
崔永元2016年参观完北京十一学校后,曾写下这样一句话:
就在那一瞬间我真想哭!为什么?因为我没有机会上这样的学校,没赶上这么好的教育氛围。
崔永元在北京十一学校狂欢节上扮演蛇
叁丨蜕变
拍了近1000个小时素材的《真实生长》,只剪了短短4集,每集35分钟。
三个少年的故事,镜头停留到6月7日、8日,在逢高考必下雨的6月中戛然而止。
随后,短短5分钟的番外,如浮光掠影轻轻带过他们大学毕业的场景。
没提高考分数…
导演张琳说:能以他们的高考成绩来判断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吗?没有任何人能这么讲。
短短4集内容浓缩成的8年人生中,我们看到三位少年青春肆意疯长。
周子其是个例。
毕竟,能像他一样15岁与老师辩驳公共意识,带领“学生内阁”将学校饭堂打降价,让一帮老师佩服的学生,少之又少。
他小小年纪便能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鸿鹄之志。
因为学校组织考试,辩论队主力队员不能参赛,导致学校辩论社丢掉2013年北京市辩论联合会冠军…
周子其大胆向学校开麦,发表檄文《还“自主”以自主》,质疑学校挂羊头卖狗肉,呼吁校长给予社团良性发展空间…
字字句句,直戳老师肺管子,掀起一场师生间的血雨腥风。
是北京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让他的“狂妄”有了舒展的天地…
提供了足够的土壤,让他有失偏颇的指责也能得到回应与包容。
陈楚乔是个例。
有优渥的家庭做后盾,她一切选择基于“我热爱,我喜欢”。
所以,她能在高一学理碰壁后,毅然转向出国班学习。
参加托福考试,一次次刷高分…
尝试写小说、热爱摇滚乐,最后在高三时选择出国念导演系。
没有高考的压力,她的高中生活忙碌于拍摄校园题材的丧尸片。
做电影预算,去跟老师、校长一次次介绍自己的电影,为拉7000块的投资处处碰壁…
她的校园生活精彩、独特,当同龄人还在为高考奋斗,她已经为做导演的梦想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唯有李文婷是大多数,是你,是我,是我们。
周子其、陈楚乔典型的城市里的孩子,自信独特,能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
而李文婷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高中第一年,别的同学为了排练管弦乐,在操场外热火朝天地训练,她独自在宿舍里做题…
放假,同学参加各种大学夏令营,拓展社会实践,她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小镇上上补习班…
她拘谨、不自信,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异常困难。
你能在三个少年中,看到城乡教育的参差,看到个体发展的参差。
有趣的是,三位少年的家庭,只有李文婷的家长职业暴露在镜头前:
父亲是普通的铁路维修工,母亲是平凡的打工妇女。
全中国99%的孩子,有与李文婷相似的家境,相似的成长经历。
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读书,拼命学习…
为了尽量考上好的大学,报上好的专业,成为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中的一员…
李文婷身上折射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孩子的身影,知道要努力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李文婷变了。
那个在镜头前拘谨的14岁女孩,敢拿起话筒自信地站上讲台,代表“普通学生”发言…
那个不知所措,有自己想法却羞于说出口的小女孩,穿上紧身裤,踩上高跟鞋,跳女团舞…
北京十一中打开了她的眼界,帮她改变了怯懦和拘谨,那个普通的李文婷悄然脱胎换骨…
她的眼里有光,心里梦想的种子在发芽。
从北京十一中毕业后,曾有学生这样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
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
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乌鸦看完《真实生长》,心情无比矛盾…
一方面,为北京十一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由衷感到羡慕、激动…
另一方面,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改革面临极其复杂局面的现实。
当北京十一中的学生因为去大学修学分不方便,希望学校可以建一个粒子物理实验室时…
河南二郎庙小学校长张鹏程,身兼多职,一手修葺小学校舍,一手建起幼儿园,保障农村孩子就近上学…
当北京十一中的孩子们纠结学校300多门课程,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学校管理制度太宽松,需要自律时…
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立起严苛的校规校纪,以严治学,每日敦促学生刻苦读书…
这是中国教育底层的现状…
我们能说,“题海战术”就一定错误吗?
至少,这对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来说,高考考上大学,改变自己命运,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你会发现,我们无法轻易断言,哪种教育方式绝对正确,哪种方式肯定错误。
只有合适与否,适应当下与否。
而像北京十一学校,这些教育改革的先锋,它们为社会为大众展示了,素质教育的清晰蓝图…
它设立了一个标杆,把“教育乌托邦”的梦境变成现实落地。
它的存在,是为了告诉社会告诉我们…
未来不远,未来就在那…
参考文献:
崔永元:《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
AKA桃叨叨:《海淀区,10年前没有“鸡娃”遍地|专访<真实生长>导演》
「腾讯视频」搜索真实生长即可观看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让孩子真实生长的教育,值得点亮“